• 回答数

    9

  • 浏览数

    1185

  • 收藏数

    0

作者:admin 发表于 2022-3-4 14:2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在项目中经常听到一句话“产品不足运营来补”,甚至有人觉得最完美的产品是不需要运营的。正是因为产品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才需要运营来帮忙弥补。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运营真的是为产品打补丁的人吗? 本期得主:金轮法王
分享:
3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1

主题

0

听众

2049

乐币

普通用户

发表于 2022-3-5 20: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理解这句话应该反过来才对,运营不足产品来补,产品实际上是运营的补位,用自己的知识去优化运营体系的

业务模式是否能升级,主要是在于产品深入理解当前的业务运营模式是怎样的,通过产品的思维去补充当前线下的运营不足

举个例子,在链家网上线之前,线上买房子的网站都和搜房差不多,中介把房源资料上传到平台上,就和发帖子一样简单,这个就是那个年代线上的卖房网站了,其实体验不太好,但是对于当年产品来说,他们可能并不了解整个二手房交易是怎么做的,能弄成那样应该也是很不错了,中介更容易卖房,业主也更容易发布房源,信息这一块起码更流通了

可是实际体验还是很不好,黑中介满天飞,假房源特别多,审核也没有行业知识,当时这种毛病也是通病。链家在14年的时候业务其实已经完全到顶,中介再怎么专业,服务再怎么好,店效再怎么高也是到了天花板了,正是这一背景请来了IBM的大S(彭永东)来做数字化,我个人理解比较深的就是:

1、楼盘字典,摄影师去完善房子这一个商品属性,让意向购房者知道这个房子有啥优劣

2、经纪人业务完全线上化,商机进入 - 经纪人要电话 - 带意向购房者看房 - 成交

3、交易流程,合同,全部线上化(重点在于压缩交易流程)

最后链家网在17 18年在北京市占率有70%-80%,基本又到了天花板,之后就再按着这个业务反哺产品的逻辑去做贝壳,做加盟,扩大规模,最后不就上市了

这个假如是不熟悉行业的产品,是做不出这一套体系的,所以我理解产品和运营,一直都是互相补位的关系

点评

真是一个很不错的视角,有学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3-5 22:45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主题

49

听众

14万

乐币

董X的爹

发表于 2022-3-5 22:45: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FrankieTang 发表于 2022-3-5 20:14

我理解这句话应该反过来才对,运营不足产品来补,产品实际上是运营的补位,用自己的知识去优化运营体系的

...

真是一个很不错的视角,有学到!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9

听众

6567

乐币

普通用户

发表于 2022-3-5 23: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几种情况吧。

第一种,团队搭起来了,但是产品还没上线,运营和市场不能没事干,只能去一些新媒体平台去申请账号,写内容,先把用户沉淀在公众号或者微信群里。

第二种,产品已经上线,但是部分功能缺失。比如通知系统没有,只能运营去一个一个发私信,甚至发微信。比如营销系统没有,运营一个一个用户的去手动发优惠券。

第三种,产品功能已经比较完备,但是产品是重运营的类型,比如电商,比如内容产品。产品做得再好,也需要运营去和头部创作者打好关系。

完美的产品不需要运营吗?差不多,早期微信就不太需要运营,至少不需要用户运营吧,只有公众号需要找找创作者,后面视频号上了,直播上了,就需要更多的运营和市场人员了。

安利一个优秀的“产品不足,运营来补”的案例——《画栈》,App和小程序都是外包的,体验屎一样,但是他们的运营在抖音百万粉丝。

点评

易烊千玺首答呀,支持一下。阐述得很清晰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3-7 18:38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29

听众

3万

乐币

董X的爹

发表于 2022-3-6 09: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仔细想了想这句话的来源和使用场景,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往往在使用这句话的时候,默认的场景都是“产品没研发好就上线了”、“上线试一下效果,运营先人工操作着”等诸如此类的情况。

所以这TM到底是“产品不足运营来补”还是“产品不足人力来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了。

------------分割线-------------

抛开上面把运营当人力的情况,在产品完备的情况下,我的观点是:

1、产品和运营不分家,是互补的关系

2、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依赖和侧重倾向

刚好我自己呆过3个项目,都挺典型的,可以拿来说一下。

工具型产品,特性就是用完即走、有需求场景就使用,所以对产品功能研发、使用体验的要求较高,对产品的依赖程度较高,运营往往是充当补充的角色。

社区型产品,特性是内容和人的沟通/连结,对运营和产品的依赖程度我认为是7:3,内容的生产和创作者的维系是社区的核心工作,这部分工作往往由运营来承担。

平台型产品,特性是买卖/服务,对产运需求的比例我认为是5:5,并且更依赖产运双方的协作沟通能力。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听众

2105

乐币

普通用户

发表于 2022-3-7 11:30: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22-3-4 14:29

在项目中经常听到一句话“产品不足运营来补”,甚至有人觉得最完美的产品是不需要运营的。正是因为产品有这 ...

可能跟当前阶段产研成本与运营人力成本有关,比如很多大厂的运营后台很拉胯,能用就行,可能因为提效很难对实际业务产出有所帮助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21

听众

10万

乐币

董X的爹

发表于 2022-3-7 13: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产品和运营更多是互相补位,这里有个关键衡量点是能否标准化和规模化。最常见的是运营共性的体力活儿,是中台产品的需求来源。产品和运营的关系没有主次、先后,更多的就是协同。一个想法不一定对,产品更多的时候为效率负责,运营为效果负责。效率能够解决标准化和规模化的问题,是从体和面上切入;效果中有重点、头部和核心,更多从线和点上逐个突破。

所以与其说是产品不够,运营来凑,更不如说是在不同的业务产品形态和发展阶段下,对于产品和运营的侧重各有不同。试以平台型产品举例:

1. 内容平台:供给和履约在线上,重信息匹配效率。故此产品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比如单列双列的选择,算法的调优等等。

2. 商品平台:供给和履约在线下,重信息输入和信息匹配效率。在信息输入侧,运营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比如商户的引入资格、开店条件和商铺分级;在信息匹配侧,又更多地回归到产品,比如淘宝的逛逛和内容合辑。

3. 服务平台:供给和履约在线下,重履约效率。这需要产品和运营合力去完成,比如美团推到店的服务优惠,运营根据阶段目标,分区域、分规模、分品牌去做商户筛选、合作和最终交付。

所以产品和运营本质上,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有大堂经理就有跑堂的,佟湘玉跟白展堂一个掌柜一个跑堂,那还是CP呢,咱也别相爱相杀了,尊重祝福锁死吧。

感谢大佬,学到很多。
感谢大佬,字有点多。
感谢大佬,晚点再说。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21

听众

10万

乐币

董X的爹

发表于 2022-3-7 18:38: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萧墨 发表于 2022-3-5 23:50

几种情况吧。

第一种,团队搭起来了,但是产品还没上线,运营和市场不能没事干,只能去一些新媒体平台去申 ...

易烊千玺首答呀,支持一下。阐述得很清晰了。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4

听众

2994

乐币

产品专家

发表于 2022-3-8 11: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产品功能在需求不明确的前提下就是靠运营人员去手动尝试的 , 所以如果仅仅是“产品不够,运营来凑”这句话大体上没毛病 , 只是看运营和产品在使用中的占比有多大不同而已 , 前面总结的很到位了 , 工具、平台、社区 , 一级比一级需要运营 , 手电筒这种自己用就行了 , 平台更依赖规则的制定和完善 , 社区则要对内容等进行动态的管理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

听众

201

乐币

董X的爹

发表于 2022-3-8 19: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可从国内运营岗位的必要性说起。

互联网从硅谷兴起,很多风靡全球的产品(主要是覆盖英文体系的国家)早期其实不会配置运营岗位的,典型如谷歌、Facebook。因为初期互联网时代到处都是功能刚需,所以把赶紧把打磨好产品抢占市场更为重要,这一点在国内早期互联网时代也是类似的,典型例子如腾讯QQ、网易邮箱。

所以可留意到一个最基础的工具性产品的团队配置是:老板+产品+工程师+设计师+行政人员(老板娘)。

但中国拥有全球20%的人口,每一个有机会赚钱的市场都足够庞大,值得老板们投入更大的成本去搭建团队规模。在产品功能拉不开明显差距的情况下(盯着领先竞品抄作业的现象太普遍了)。如果这时候老板还剩余一些钱去招聘员工,究竟投入到哪里能够带来更多收益呢?

相比于发达国家的语言体系一致、用户属性相近、文化认同感强、行为规律趋同的情况,国内不同省份、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角色等维度的用户情况天差地别,单单要做好用户洞察和产品试错已经令人头大了,更加别说激烈的、无下限的竞品混战。而产品每天又会遇到都会大大小小,各种细碎繁琐的事情,这些事情严格来说都不是老板/老板娘、产品、工程师、美术、销售、市场的核心工作,但庞大的工作量和竞争环境下有必要配置专人转岗,于是老板脑袋一拍:招运营!

于是国内的初创团队配置就变成:老板+产品+工程师+运营+设计师+行政人员(老板娘)。

我们经常会吐槽互联网运营的工作职责不清晰,不像产品或者开发等岗位拥有明确的能力地图,我个人认为互联网运营的工作职责是随着产品的商业模式而灵活迭代的。

流量获取:SEO、新媒体、用户增长、社群运营...

用户留存:用户运营、内容运营...

用户变现:行业运营、电商运营、直播运营...

...

所以最终回到本次讨论的主题,“产品不足运营来补”我认为是属于互联网从早期到成熟期之间的思维产出,那个时候运营最大的作用就是“获取流量,传递产品价值,构建产品和用户的桥梁”,本质上就是给用过运营手段去弥补产品的不足,在争分夺秒抢夺市场的竞争环境中构建缓冲区域,以运营服务去换取产品迭代的时间。

而目前随着存量市场(发达国家互联网渗透率到顶)、跨界竞争(互联网下半场)和全球化策略(字节、阿里战略方向)的大环境下,运营岗位的作用已经上升到“洞察用户和业务结合点,构建及完善产品价值”的地位,所以现在更适合去琢磨“产品运营不分家”这一句老话了。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每日抽签
手机版|小黑屋|大厂乐乎 |京ICP备2021013067号-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6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