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0

  • 浏览数

    1149

  • 收藏数

    0

作者:胭惜雨 发表于 2022-2-11 21:50: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jpg

现在市面上的社区大多数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偏工具化的“记录”,一个是偏社交性的“讨论”。在古典互联网时代(也就是PC互联网时代),两个功能基本是分割的。记录可能是用各种博客,社交则是在各种论坛。

没有人会在一个正常的论坛里发一张自己中午吃拉面的图片,也没有人会在博客里写“大家怎么看待吉野家的服务?”。

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推特发明的时间流第一次把两种诉求融合在了一起。而在推荐流发展起来后,进一步扩大了产品偏社交的属性。

发展到2022年这个阶段,市面上无论是纯记录类的产品还是纯BBS类的产品都变得如此屈指可数,可见将两者融合确实是一个成功的路径。不过同时,我也在这里给上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公域与私域

在当下这个互联网语境下,私域的场所往往是指微信群、QQ群等一系列封闭式的场景。而在PC时代,博客就是一个私域场景。

这里拿新浪博客举例。在这个产品中,每个人都可以创建博客,但是博客对外传播的渠道却极为有限。这里拿新浪微博举例,如果你不是明星可以自带流量,那么你获取流量的方式一般就是靠新浪的推荐。

如果你的内容质量没有那么高,没有得到新浪的推荐。要么你就靠四处发小广告积累读者群体,要么这个地方就变成了一个在线日记本。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并没有那么强的写作能力,当作日记本的概率更大一点。

撰写的人往往也没有希望几十万人涌入围观自己日记的想法。只是找个地方,安安心心的地发发自己吃吉野家的感受,或者写一写《这辈子不再相信爱了》。

这个时候大家对于博客的认知是很明确的:这个博客是我的,内容是我的,你发在这里的评论也是属于我的。我不满意就可以删自己的内容,也可以删我看着不爽的评论。归根结底,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地盘,你得听我的。

直到一个叫timeline的出现了,这个东西最原始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减少了你去点每个博客的操作。你可以在一个地方看到你关注的所有博客更新出来的内容。然后可以在一个地方直接进行评论,减少了操作的逻辑。这个看似没比rss高明到哪里去的产品改变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内容所属的场所。

相信大家都认为每个人的时间线应该是私有的,所以当我们看到产品方在时间线里添加广告是非常不爽的。就好像虽然我是租了你的房子,当时你每天会带着一个推销员走进我的客厅问我“哥,买个榴莲呗”,非常不爽。

而当内容出现在时间线里的时候也是如此,理论上该内容的原发布场所是从属于作者个人的微博的。但是当他出现在我的时间流的时候,从我的角度看过去,这篇内容变成了我所属场景的一部分。虽然从层级上,微博的内容仍然是三级架构:主贴内容、评论、回复,强调主贴内容的重要性。但是在用户眼里,他更像是坐在自家客厅,手拿遥控器,对着电视台节目指指点点的大佬。

如果说时间流还是依托于用户的关注关系,使得每个人对自己的内容有一定的曝光预期的话。那么推荐流就完全打碎了流量预期。虽然你的关注者可能只有三位,但是在强大的推荐算法下,可能一夜就带来上百万的内容曝光,这就成为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域。之所以说是一定程度上的公域,是指某些产品在没有频道概念的情况下,只有一个推荐流作为内容的承载地。但是除了极个别内容,绝大多数的内容不可能在该产品的所有用户的推荐流中出现,导致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公域。

例如推荐算法里经常使用的推荐池概念。当一篇内容出来之后,先被扔到100个人的池子里,那么这批内容就变成了100个人的公域,如果数据好,就会被扔到1000个人的池子里,那么这篇内容就会出现在1000个人的公域里。

二、公私域带来的认知差异

从第一点上我们可以得知,对于一些强调个人空间概念的产品,用户发布内容的时候是有明确认知该内容隶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及自己的。但是当该内容进入到推荐流之后,归属概念就会无限弱化,而且还成为了公域的内容。

那么对于发布这条主贴(或者说是内容)的人来讲,他的内容是属于放到公域下让人自由评论的内容,还是像博客时代那样完全属于自己的内容呢?

很显然,他显然不会觉得这篇内容曝光了一百万后就不属于自己了。该删则删,该拉黑就拉黑,一言不合我甚至可以关闭评论。你问凭什么?凭的就是因为这个内容完全属于我自己。这个操作逻辑就很私域。所以在微博上,大家对于恶性评论的容忍度是偏低的,郭德纲曾经讲过为什么要关闭微博评论,大意是:你在别的地方爱怎么说怎么说,法律不管,我就管不着。但是你到我家来骂我,那就过分了。

很显然,郭德纲就认为微博是属于“自己家”。你在他发的微博下评论,就得有去人家做客的礼仪。

而BBS时代的公域场所显然不是这个概念。无论是早期的BBS还是贴吧,都有两个明确的特征:

1、发出来的内容会被当前板块在线的所有人浏览到。这就使得发布者对于自己发布的内容有明确的曝光预期以及讨论预期。

2、发帖人什么权利都没有。一旦该内容发出,这篇内容将从属于当前的板块以及社区。作者没有删除评论的权限也没有封禁别人的权限当然也没有删除本帖、禁止评论的权限。因为该内容一旦发出,就从属于公域环境,而不从属于个人。

这无疑对公域的舆论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毕竟你看着有个人不停的在你的帖子里换着花样的喷你,但是没有一句带脏字导致版主也无能为力时,还是挺难受的。所以后期新出的许多产品包括贴吧都对发帖者开放了删除自身文章以及对应评论的权限。但是一般来说有预期在公域发布内容的人容忍度会大很多,极少采取暴力手段。

这就形成了一种冲突:当一个人是以记录为目的撰写内容,但是被推荐流无情曝光导致引来巨大流量的时候,内容创作者本身是缺少预期的,同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海量的压力,无论这种压力是正向还是负向的。甚至某些产品在内容推荐期间用户是无权删除或修改内容。我认为这种形态也多多少少为互联网的戾气纵横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三、解决方案与体验

对于一部分用户来说,参与公共话题讨论还是一件很有门槛的事情。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环境如此的恶劣,一句话说的哪里不对,就会被茫茫人海给轮番打脸。看还可以,去评论,难度就比较高。当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互联网出现了点赞和踩,进一步降低了表态的门槛。但时至今日,连点赞和点踩都有了心理门槛。不说话,乖巧地坐着,躲到角落里发发今天中午吃了什么,岁月静好。但是人人都有获取资讯,关注公众议题的需求。所以许多社区将两者融合在了一起,并尝试一系列的融合、拆分、划地盘的操作。

比如网易loft就是使用标签构建了类似于频道概念,形成了一种新的公域场所。当你加上标签之后,你就默认自己的内容会进入该标签的公共曝光场所,成为公域的一部分。小众的即刻进一步发展,当你的内容不打上话题的时候是不会被加入到推荐当中的,仅会展示给关注你的人看。这样就尽可能的兼顾了岁月静好的自言自语和想与他人讨论的两种需求。

而像知乎这样偏公域讨论的场所加上了自言自语的“想法”后就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很多人表示是过来看高质量回答的,不是过来看你发吉野家的肥牛饭的。一开始想法还单独开了一个页面,后来合并到关注流的时间线里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清楚知乎看到了哪些数据以及做了哪些思考,但是“想法”这件事本身我认为并没有错,讨论空间是建立在一个个议题上的,那么自己有一个感悟或者想吐槽的东西撑不起一个议题怎么办?那就只能去发朋友圈了。只是对于“想法”的多次改动影响了用户体验,这确实是有点问题。

贴吧作为BBS形态的先驱之一自然也做过类似的尝试。贴吧是公域起家的,要挖掘的就是用户记录的需求,所以在手机贴吧早期你是可以完全不带任何贴吧发一个贴的,这个贴仅会出现在个人主页上。但是贴吧作为公域场所存在了那么多年,个人空间这个概念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大家去贴吧显然不是为了去看某个人的。所以现在的手机贴吧已经要求发帖必须带上对应的贴吧了。这也算是走了小小的弯路吧。

在当前这个流量比金子还贵的时代,大家已经充分发现了流量的价值,主动追求曝光的人数不胜数,他们在努力为自己获取价值的时候也努力的在为产品带来价值,这使得很多产品在做的时候往往会忽略那些拒绝参与议题的价值不大的用户。但是一些小众产品反倒是这么起来了,不过往往这种产品都不是大厂做出来的,毕竟“业务价值不大嘛”。

分享:
1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于作者
胭惜雨

董X的爹

  • 主题

    313

  • 帖子

    1847

  • 关注者

    49

每日抽签
手机版|小黑屋|大厂乐乎 |京ICP备2021013067号-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6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