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565

  • 收藏数

    0

作者:程旷 发表于 2022-3-16 11:43:49
跳转到指定楼层
互联网有一种魔法,一个人一到35岁,就自动消失了(此处不包含互联网大V,他们至死是少年)。没到35岁的人都为35岁忧心忡忡,仿佛过了35,连你叫「Hey Siri」,Siri都说「Hey,我不在,是谁在叫我」。想问问大家身边还有没有35岁以上的互联网人?他们都在干什么,过得咋样啊?
分享:
2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65

主题

29

听众

3万

乐币

董X的爹

发表于 2022-3-16 15: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两个朋友,一个82年,一个83年

83年的,原来在腾讯,今年从腾讯出来了,目前还没有找到工作。

82年的,从17年到现在,经历过K12公司(一年就没了,和双减无关)、从广州跑去上海半年多又回来(某游戏行业陪玩大厂)、失业在广州一年、目前去到了深圳(跟着原来的老板)……每份工作不超过1年。

该怎么说呢,挺难的吧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听众

125

乐币

普通用户

发表于 2022-3-16 16: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身说法,研发,去年刚换了个厂搬砖。

从猎头打电话的角度来说,35前每周都有,这两年几乎没有了。

去年换工作的经历来说,如果还是专业路线的同学,大部分情况下还是都给了面试机会。个别厂的确会嫌弃年龄。

个人角度来说,我并不是很忧虑年龄问题,个人能力足够抹平年龄的劣势。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用户

 楼主| 发表于 2022-3-16 16: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仲熾 发表于 2022-3-16 16:00

现身说法,研发,去年刚换了个厂搬砖。

从猎头打电话的角度来说,35前每周都有,这两年几乎没有了。

去年换 ...

嗯,最近传统行业的朋友也有一种说法,35岁的门槛在哪儿都有,但是如果专业领域有足够深的技能,在岗位上能呈现不可替代性,35岁就不太算是个事儿。

回溯了一下产品和运营岗,从专业技能和可替代性两个角度,都是一种警示啊。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22

听众

9万

乐币

董X的爹

发表于 2022-3-16 18: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想啊,比较有局限性,因为都是大厂的朋友。能想起来的几个,一个财务自由放弃工作,白天带娃晚上炒股;一个嫌钱太多意犹未尽,创业公司继续烧钱;一个沉迷工作追求卓越,去某公司当中高层忙得不亦乐乎;一个研发转产品又转研发,因为发现35岁以后的产品也不配有个人生活,一边在大厂继续码代码,并且周末带娃游山玩水;一个前年刚晋升完每天说着要离职,团队倒是越来越大……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筒子骨,脆骨,手抓骨,让我选一个上路。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听众

2049

乐币

普通用户

发表于 2022-3-25 11: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传统行业的IT部门会不会是个好归宿?身边不少的开发和产品大头兵都有40岁的人了,另外最近也来了不少35岁以上,有大厂和名校背景的同事,感觉他们进来养老还是挺不错的

点评

如果是没有太大压力的话,去传统行业养老是不错。 当时如果要买房买车,传统行业的薪资水平还是跟互联网大厂的薪资有较大差异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3-25 11:28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8

主题

50

听众

13万

乐币

董X的爹

发表于 2022-3-25 11: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FrankieTang 发表于 2022-3-25 11:26

我觉得传统行业的IT部门会不会是个好归宿?身边不少的开发和产品大头兵都有40岁的人了,另外最近也来了不少 ...

如果是没有太大压力的话,去传统行业养老是不错。

但是如果要买房买车,传统行业的薪资水平还是跟互联网大厂的薪资有较大差异的。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听众

2049

乐币

普通用户

发表于 2022-3-30 10: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胭惜雨 发表于 2022-3-25 11:28

如果是没有太大压力的话,去传统行业养老是不错。

但是如果要买房买车,传统行业的薪资水平还是跟互联网大 ...

哈哈哈,问题就是我已经买房买车,提前躺平了..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

听众

9166

乐币

普通用户

发表于 2022-3-30 17:13: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在焦虑时会病急乱投医,新手父母在铺天盖地的指导方法下,越用越错,有时父母并不去执着于对错,他们只是想做一些什么来抵消焦虑。事后看,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我身边的35岁朋友们,大多在磕磕绊绊中找下一份工作满足温饱。当然说实话这个年纪大多不会沦落到真正的社会底层,比下绰绰有余。

对于现实的糟粕,也就是像玩了两把开局不好的消消乐,无非发出一句“这局过不了了”的感慨,拍拍屁股起来回家吃饭。

中年人的焦虑几座山那么大,但我所认识的朋友们,并不会什么都做什么都错。

无非只是想好自己的垂直优势,把以往“互联网”的重心颠倒一下,把互联网+心理学,互联网+写书,互联网+私域等等,摘出第二曲线,获得长期增长。适合培训的做培训,或者出书热,写一本也行。

只要能放弃幻想和面对残酷现实,找一个平衡其实并不难。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于作者
程旷

匿名用户

楼主新帖
    社区GPT
    手机版|小黑屋|大厂乐乎 |京ICP备2021013067号-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691号